2024-10-08
渥太华微生活
来源:现代快报
观看视频链接:
就和下棋的逻辑一样,前期布完了局,后手,免不了一场硬碰硬的“厮杀”。
《志愿军:雄兵出击》是“布局”,全景式地把抗美援长的故事铺陈开来,群像戏极其磅礴。
后作《志愿军:存亡之战》就是“厮杀”,聚焦关键的战斗,把每一处细节都做到极致。
全片三场战斗,高潮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一场至关重要的阻击战,“铁原阻击战”。
正好点题的“存亡之战”。
“存亡”二字从何谈起?
在历时13天的防御作战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顽强抗击美军4个师的轮番进攻,粉碎了美军快速占领铁原、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和交通线的企图。
如果美军作战部队突破志愿军的防线,我们的作战部队可能就会面临被追击或者说被迂回包围的不利的局面,甚至敌人兵锋有可能会直抵平壤。
这是一场不能输、也输不起的战斗,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怎么尽可能拍出当时的战况,点对点地还原出历史史实?
得益于《志愿军:雄兵出击》坚实的“布局”,《志愿军:存亡之战》继承并发扬了前作最核心的优点。
核心优点有三。第一,是战争的场面。第一部里面的松骨峰战役,场面之大,在国产电影,乃至全世界的战争电影中,都是稀见的。
而到了这一部,一点没打折扣,运动战、阵地战,还有队伍的穿插、战术的运用,几乎每一个战斗场面都叹为观止。
据幕后纪录片透露,准备工作的庞杂艰苦超乎想象:二十万平米的布景,上万米的战壕,连起来十几公里种类多达十四种以上的坑道。
编者注: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文字和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速联系小编,立即删除。
全部评论 (0) |
---|